政务大模型:构建数字化政府的“利器”
编者按:AI大模型在政务领域的应用具有巨大潜力。通过分析大量政务数据,AI大模型可以提供更准确的决策支持和政策建议。例如,它可以预测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帮助政府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此外,AI大模型还可以用于智能客服和智能问答系统,提高政务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然而,AI大模型的应用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数据隐私和安全等问题。因此,在使用AI大模型时,需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确保其合法、安全、可信的使用。
探索政务大模型应用场景覆盖多个层面,包括洞察、治理、兴业、惠民等。其中,洞察、治理倾向于服务数字政府自身能力建设与提升;兴业、惠民则更倾向于服务数字经济开拓与数字社会发展。同时,在数字生态、数字文化等领域,政务大模型也不断与各场景结合,形成有序的大模型赋能全场景,服务于“数字中国”全面发展要求。
以数字政府最典型的场景之一——“一网通办”业务为例,通过大模型应用可以有效提高政府服务效率。“一网通办”通过整体化、集约化的建设,实现了线上服务与线下服务融合共通。通过这种方式,政府可以提供更便捷的在线政务服务,减少繁琐的手续和流程,让群众更快速地办理各种事务,提高行政服务效率,改善群众的生活质量。
现阶段,面对企业、群众愈发多样化的需求,政务咨询问答在提供精准、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时往往存在瓶颈。在政务咨询过程中,传统咨询问答机器人缺乏对人类意图的精确理解,政务系统仅通过预置问答方式,难以实现对群众、企业的诉求进行针对解答。在事项办理过程中,群众、企业等对事项情形不理解、申请表填不好、证明材料不知道如何提交的情况,难以获得有效的服务支撑,导致群众、企业依赖线下窗口办理。
大语言模型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对人类意图的理解能力,其回答的准确性、逻辑性、流畅性都接近人类语言水平。其可以从海量数据(603138)中学习、吸收知识,在此基础上,理解用户的意图并解答问题、完成总结分析。大语言模型的语义理解、海量知识学习能力,可助力政府进一步提高政务智能化水平,优化政策规范管理和精准服务,转变服务提供的方式,从被动式响应服务转为主动式的贴身服务,从而进一步提升群众、企业获得服务的便利度。
政务大模型逻辑模型
政务大模型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
尽管政务大模型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其落地应用的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问题。政务大模型建设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实践,从而推动政务大模型的不断完善和应用。政务大模型的设计需要考虑其所服务的企业、民众的需求和利益,以确保模型的有效运用和满足使用者的期望。同时也需要考虑政府部门人员使用时的困惑,政府部门和泛政务领域的人员需要接受相关培训,以更好地理解并利用政务大模型的特点和功能。
政务大模型的设计者需要明确服务自身对场景的精确理解,政府部门、相关单位和技术开发团队需要深入了解具体的需求和问题,以确保模型的设计和功能能够满足实际的应用场景。
与其他创新技术一样,大模型的应用也是一把“双刃剑”。政务大模型在助力创新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模型决策不够透明、模型训练过程中对隐私信息保护不足等问题。
在这种情形下,一方面,大模型开发商应尽可能精准识别生成式人工智能产生的风险,在现有信息内容治理框架内,继续完善从数据到算法再到生成内容的全链路体系规制,并建立反馈投诉机制,以监测和评估实时出现的风险,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另一方面,政府机构应支持大模型开发与部署,同时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确保数据处理和个人信息的安全,以及人工智能模型的开发和应用符合伦理道德标准、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一个安全、可信、可持续的大模型时代。
推动政务大模型标准体系建设,赋能数字政府健康发展
标准和评价体系建设是推动政务大模型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相关机构应加快构建政务大模型相关标准和规范体系,指导政务大模型建设、应用、评价等各环节,推动政务大模型发展“有据可依”。
中国信通院围绕政务大模型领域积极开展标准研制,面向供给侧,开展政务大模型平台通用技术能力、场景化应用能力等解决方案类标准研制,旨在衡量政务大模型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可信能力;面向需求侧,开展IOMM-G政务大模型建设和应用效果成熟度评价体系标准制定,为政务大模型的应用成效和价值衡量提供“标尺”。
相关评估体系的落地和推广将进一步巩固政务大模型建设案例的引领作用,提高其可信度和可靠性,增强用户和企业的信任感。
本文由小熊AI网发布,不代表小熊AI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iaoxiong360.com/html/industry/2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