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退出
  • 与“集字作品”相关书法作品、字帖

    欧体楷书集字《岳阳楼记》,不输欧阳询亲笔书写

    唐代

    欧体楷书集字《岳阳楼记》,不输欧阳询亲笔书写,太美了!

    欧阳询的书法造诣极高,被尊称为“唐人楷书第一”。欧阳询在隋朝时期曾任太常博士,唐朝时期则被封为太子率更令,因此也被称为“欧阳率更”。

    与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共同奠定了初唐书法艺术的高峰。由于其子欧阳通亦精通书法,因此欧阳询又被称为“大欧”。

    欧阳询的楷书风格严谨而险峻,笔力遒劲,世无所匹。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评价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适宜初学者学习,因此其书法风格被后人尊称为“欧体”。

    欧阳询的书法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推崇,后世影响深远。他的书法艺术不仅体现了其个人的风格特点,也展现了唐代书法艺术的辉煌成就。欧阳询的书法作品,至今仍被广大书法爱好者所喜爱和学习,成为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唐代孙过庭草书《书谱》集字《千字文》,很经典

    唐代

    唐代孙过庭草书《书谱》集字《千字文》,真的很经典。

    《书谱》这部墨迹本是由孙过庭撰写并亲笔书写的。它创作于唐朝垂拱三年(即687年),使用的是草书体,书写在纸质材料上。这份作品的整体尺寸为长度27.2厘米,宽度898.24厘米。文本被书写在每张纸的16至18行之间,每行包含8至12个字,总共有351行,超过3500个字。作品中还包含了70多个衍文,以及在“汉末伯英”后缺少了大约30个字,在“心不厌精”后也缺少了约30个字。

    在宋朝时期,《书谱》还被分为上、下两卷保存于内府之中。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下卷不幸散失,目前世上仅存留有上卷。


    蔡邕《笔论》隶书集字,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

    两汉

    蔡邕所著的《笔论》是一篇关于隶书的重要文献,它因被收录进宋代陈思编纂的《书苑菁华》一书中而得以流传至今,在中国书法理论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该文主要讨论了书法创作时所应保持的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

    相传,钟繇曾极力想要一睹蔡邕的《笔论》,却未能从韦诞处借得。为此,他不惜派人挖开坟墓以获取这部作品,终其一生对其进行钻研,从而使自己的书法艺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蔡邕在中国书法技法的发展上继承了李斯、萧何、崔瑗等人的传统,并加以整合提升,成为继他们之后的笔法集大成者。他在笔法传承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笔法传承的先驱。他最著名的笔法著作除了《笔论》,还包括《九势》、《篆势》和《笔赋》等经典文献。


    清代楷书十三经集字摹本《大学篇》,古代孩子是这样临帖的

    清代

    本字帖是《十三经集字摹本》的其中一本《大学篇》,共39页。

    《十三经集字摹本》是一部专为旧时初学者和儒生设计的字体书籍,每页收录了十二个经文汉字,页面布局为上部是楷书字体,下部是篆书字体。学生每天被要求临摹四页,完成後需要向私塾老师展示并听取讲解。该书的书名页上题有“泾阳张小浦先生鉴定,江右彭玉雯云墀氏编纂,万青铨蓬山氏校正”的字样。该摹本在清道光二十九年(西元1849年)出版。

    《十三经》是儒家经典文献的统称,包含以下著作:《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及其三部传述作品《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还有《孝经》和《尔雅》。其中,《大学》和《中庸》作为《礼记》的一部分,故未单独列入《十三经》。

    《十三经》这一集合概念在明朝达到成熟阶段,以万历十二年(1584年)颁布的《十三经注疏》为标志,成为最新一轮的儒家经书汇编。在这些文献中,《易》、《诗》、《书》、《礼》、《春秋》被称为“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是《春秋》的传述,《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属于“记”,而《尔雅》则是汉代学者的词义解释作品。《经》的地位最高,其次是《传》和《记》,《尔雅》则位居最後。

    《十三经集字摹本》不仅作为古代学堂使用的教材,还包含了楷书、篆书字体,并在第三栏提供文字解释,更增添了部首检索法,便于查找。尽管它被称为“集字摹本”,但它也具备简明字典的功能。为了纠正发音,还要求私塾老师在学生的练习上标注声调:“平上去入”。

    清代楷书十三经集字摹本《春秋礼记》,古代孩子是这样临帖的

    清代

    本字帖是《十三经集字摹本》的其中一本《春秋礼记》,共62页。

    《十三经集字摹本》是一本专为古代初学经书的学童和儒生所设计的字书。每一页都记录了十二个经文,版式设计为上半部分是楷书,下半部分是篆书。学生们可以每天摹写四页,摹写完毕后,再由他们的塾师进行注解和讲解。这本书的书名页上写着“十三经集字摹本,泾阳张小浦先生鉴定,江右彭玉雯云墀氏纂刻,万青铨蓬山氏校正”。这本书是在清朝道光二十九年刊印的。

    《十三经》是指儒家的十三部经典著作,包括《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传》(附《春秋》)、《公羊传》、《穀梁传》、《孝经》、《尔雅》。其中《大学》和《中庸》实际上是《礼记》中的两篇,因此有人可能会疑惑为何《四书》中的《大学》和《中庸》没有被收录在《十三经》中,其实它们已经被包含在《礼记》中了。

    “十三经”这个概念在明朝(1368-1644)时期达到了成熟,以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神宗颁布诏令钦定《十三经注疏》为完全确立的标志,这是儒家经典的最后一次结集。

    《易》、《诗》、《书》、《礼》、《春秋》被称为“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的“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都是“记”,而《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作品。这十三种文献中,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十三经集字摹本》是古代私塾学校所用的书籍,书中不仅包含了楷书和篆书,还在第三格附加了解释,更为珍贵的是书前还附有部首检索法,方便查阅。虽然这本书被称为“集字摹本”,但它也承载了简明词典的功能。为了纠正发音,还要求塾师在学生的练习上标注出“平上去入”。


    智永行书集字《兰亭序》,魅力不输智永亲笔书写

    隋代

    本件行书《兰亭序》,是后人集字智永的字而成,但魅力不输智永亲笔书写!

    智永是中国南朝时期的一位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风格具有独特的魅力。

    智永的书法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笔法独特:智永的笔法独特,他善于运用中锋和侧锋,使字的线条既有力度又不失柔美。他的笔画起收自如,行笔流畅,富有节奏感。

    二、结构严谨:智永的字形结构严谨,字的内部空间分布均匀,字与字之间的间距适中,使得整个作品看起来既紧凑又不失宽松。

    三、风格多变:智永的书法风格多变,既有刚劲有力的楷书,又有飘逸潇洒的行书,还有古朴典雅的隶书。他的作品中,各种书体的风格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个性鲜明:智永的书法作品个性鲜明,他的字有一种独特的韵味,使人一看就能认出是他的作品。他的字既有古典的韵味,又有一种现代的气息,这是他的书法作品的一大特色。

    总的来说,智永的书法风格是一种融合了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独特风格,他的书法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集王圣教序》米格高清版,非常适合临摹

    魏晋

    怀仁,一位长安弘福寺的僧侣,他不仅擅长文学创作,还精通书法。受到众多寺院的委托,他费尽心思地借来了内府珍藏的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经过二十四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部碑文的摹刻工作,使“王羲之的真迹,都汇集于此”。碑文的内容是从王羲之的各种作品中精选出来的,如知、趣、或、群、然、林、怀、将、风、朗、是、崇、幽、托、为、揽、时、集等字,都是从《兰亭序》中提取的。由于怀仁对书法的深入研究和严谨的态度,使得这座碑的点画气势、起伏转折,细致入微,完全展现了王羲之书法的特色和韵味,达到了自然的位置、有序的章法、平和而简洁静谧的境界。

    《圣教序》的全名是《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也被称为《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等。因为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所以又被称为《七佛圣教序》。


    柳体楷书集字古诗4首,仿似柳公权亲笔书写

    唐代

    当柳体楷书的严谨与古诗的悠扬在集字作品中交织时,便宛如柳公权亲笔挥毫,毫无违和之感。柳体的刚劲有力与诗歌的柔美旋律相互辉映,使得每一笔每一划都仿佛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与现代的审美。

    在这样的作品中,每个字的结构都被精心设计,笔画间的张弛有度,既展示了柳公权对楷书规则的严格遵循,又透露出他对文字美感的独到理解。诗句随着柳体的韵律起伏,引领观者步入一个古风盎然的艺术空间。

    阅读这样的作品,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柳公权书法艺术的高妙,还能透过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的情怀与风骨。仿佛是柳公权穿越时空的笔触,将千年前的艺术韵味传递至今,让人在欣赏中体会到一种跨越时代的对话。


    王羲之行书《周孝侯帖》,集右军将军王羲之书

    魏晋

    王羲之所书《周孝侯帖》,亦名《平西将军周府君碑》,现藏于江苏省宜兴市的周孝侯庙内。碑文上刻有西晋时期文学家陆机所作之文,由右军将军王羲之书写,唐代元和六年(公元811年)时,义兴县令陈从谏重新立石。根据《宜兴县志》的记载,在明代嘉靖年间,宜兴遭受了水灾,导致粮食储备被洪水淹没,周王庙曾临时充作粮仓。由于洪水的泛滥,粮食发生腐烂,进而侵蚀了石碑,使得碑文多处模糊不清,仅有约三分之而的字迹尚可辨认。然而,此份旧拓本上的字迹却清晰可见,因此可以推断其拓制的时间肯定早于明嘉靖年间,是该碑文中最为精良的版本。

    周府君,即周处,是著名的“周处除三害”故事中的主人公,他生于公元242年,卒于297年,字子隐,是晋朝阳羡(今属江苏省宜兴市)的人。周处在年轻时常与人争斗滋事,当地人将他与长桥下的独角蛟、南山上的白额虎并列为“三害”。在射杀独角蛟和斩除白额虎之后,周处决心改过自新,前往吴地求学。他曾担任东吴的东观左丞、晋朝的新平太守、广汉太守、楚郡内史、散骑常侍等职,为当地百姓做了许多善事。周处性格刚毅正直,在担任御史中丞期间,因触怒了梁王司马彤,于元康七年(297年)被迫孤军对抗叛军齐万年,最终战死沙场。他被追赠平西将军的封号,谥号为孝。周处在史学和文学方面也有所贡献,著有《默语》和《吴书》,还编撰了《风土记》,这是中国最早介绍地方岁时节令和风土习俗的著作之一。


    米芾《集字行书千字文》,学米字,不妨学习此帖,全是精华!

    宋代

    《千字文》作为一部经典的文献,历来受到书法家们的青睐,成为他们创作的重要题材。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少书法大家以此作为蓝本,留下了多个著名版本,如智永、文征明、赵孟頫的六体版等,这些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同时,颜真卿、王羲之等人的集字版本也深受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成为学习书法的重要参考。

    在众多版本中,米芾的集字版本尤为引人瞩目。米芾的书法风格极具特色,他的字体被誉为“集古”,意指他在书法创作中融入了古人的笔法和风骨。此外,他的“刷字”技巧也是其风格的显著标志,这种笔法使得字体更为生动有力,充满了动感。

    米芾的这种独特风格吸引了大量的追随者和仰慕者,他的每一次挥毫都被视为书法艺术的一次精彩演绎。无论是笔画的起伏、结构的布局,还是整体的气势,米芾都能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

    在这些众多版本中,米芾的集字版本无疑是其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独特的风格和高超的技巧,使其在书法艺术的殿堂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朝代
    Copyright © 2012-2023 小熊书画网 版权所有 | 楷书 | 行书 | 草书 | 隶书 | 魏碑 | 篆书 | 书法家 | 渝ICP备2021000064号-1|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