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观赛道 > AI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亮相中国(国际)小电机技术研讨会

随着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擎天柱”和人工智能大模型ChatGPT的发布,通用人形机器人成为全球前沿科技的一条热门赛道。在第27届中国(国际)小电机技术研讨会暨展览会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一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国电科21所)研发的第一代人形机器人备受关注。

人形机器人亮相中国(国际)小电机技术研讨会.jpg

通用人形机器人离我们生活还有多远?中国电科21所人形机器人研发负责人蒋志勇博士认为,目前国内企业发布的多款人形机器人基本处于同一个水平范围内,彼此差距不大,但距离可商用的通用智能服务还有较长距离。未来,国内企业需要继续开展技术积累和人才投入,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让部署AI大脑的人形机器人成为我们生活的得力助手。

多家企业已发布人形机器人

ChatGPT去年发布后,人们看到了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曙光。通用人工智能是指人工智能可以像人一样做很多事,不再局限于某些特定任务。对于大模型来说,这些软件系统有望实现的通用人工智能还不够“通用”,因为它们相当于人类的大脑,但没有身体,无法从事智能参与的体力劳动。实际上,智能源于大脑,但也离不开身体,人的运动、感知等能力也是智能的组成部分。

因此,科技部副部长吴朝晖、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等科技专家预测:人工智能研发的下一个浪潮是“具身智能”。具身智能是指将人工智能算法与机器人的感知、运动和环境交互能力相结合,使机器人能够以更智能、更自然的方式,在工业和服务应用场景中完成各种任务。

人形机器人亮相中国(国际)小电机技术研讨会暨展览会。

业内普遍认为,实现“具身智能”的首选载体是人形机器人,因为与其他形态的机器人相比,人形机器人更适合在人类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作业,能直接使用各种人类发明的工具。另一方面,它们在与人类交流时显得更可亲,适用于家政、康养等生活服务行业。

今年,科大讯飞、小鹏汽车、傅利叶智能、智元机器人等多家国内企业发布了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向着“具身智能”和通用机器人这一远景目标迈进。作为一家央企在沪企业,中国电科21所也发布了在研样机。这款人形机器人高1.62米,重60公斤,有39个自由度,单臂最大负载5公斤,双臂最大负载10公斤,最大行走速度为5公里/小时。它能在斜坡、碎石地、草地等非平整路面上稳定行走,还具备拿水杯、搬箱子等灵巧操作能力。

在第27届中国(国际)小电机技术研讨会暨展览会上,黑白相间、外形挺酷的人形机器人展示了行走、转向等能力,引得观众纷纷掏出手机给它拍照。人形机器人展示了行走、转向等能力。

走得稳、续航长问题待攻克

蒋志勇博士介绍,研发团队在机器人体内部署了视觉识别与感知系统、运动规划算法,使它具备了识别物体、动态避障等能力,今后可适用于智慧物流、工业制造、安防巡逻、应急救援等场景。目前,研发团队已完成计算机算法仿真工作,语音模块则在开发中。今后,它可以听懂人类发出的语音指令,并完成相关任务。比如用户说“请给我倒杯水”,它就会前往取水处,再把盛满水的杯子端到用户面前。

从“具身智能”和通用机器人这一远景目标来看,人形机器人研发团队需要持续的技术攻关。“与有着近40年技术积累的波士顿动力公司相比,国内企业还有差距,要尽快提升机器人的运动控制和平衡能力。简而言之,就是要让人形机器人走起来、走得稳,还要具备灵巧操作能力。”蒋志勇分析说。

机器人要在各种环境和条件下走得稳,难度颇高。比如,在斜坡等不平整的路面上行走要保持平衡;在搬运物品等负重条件下行走其动力学模型会改变也要保持平衡;在长时间运行后机器人的关节会发热这也是有待攻关的技术问题。此外国产人形机器人在满负载工作条件下的电池续航大都不超过2小时. 延长续航时间并解决随之而来的关节发热变性问题是人形机器人能否商用的重要指标之一. “开发通用AI机器人的基础是打造成熟的人形机器人整机平台否则AI大脑再发达也没法完成任务.” 蒋志勇说。

本文由小熊AI网发布,不代表小熊AI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iaoxiong360.com/html/robot/1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