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退出
  • 米芾

    米芾

      

    米芾(1051年-1107年),字元章,号鹿门居士,又称海岳外史、史宫宫主等,河南洛阳人。他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宋四家”。

    米芾的书法早年师从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后来又受到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书法作品线条流畅,结构严谨,既有颜真卿的刚健之气,又有王羲之的秀美之风,被誉为“颜筋柳骨”。

    在绘画方面,米芾擅长山水画,尤其以水墨画最为出色。他的画风豪放洒脱,笔墨淋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的作品《溪山行旅图》被誉为“天下第一山水”。

    米芾还是一位著名的书画理论家,他的《书谱》和《画史》是研究中国古代书画的重要资料。他在《书谱》中提出了“书者,心画也”的观点,强调书法是表达个人情感的工具,这一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米芾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才华横溢,性格独特,不拘小节,因此也引来了不少非议。但无论如何,他在书法和绘画方面的贡献是无法抹去的,他的作品和理论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米芾的作品

    米芾行书《米海岳临兰亭序》碑刻版

    宋代

    宋代米海岳临摹晋王羲之《禊帖》,尺寸为30.1x15.1cm,共8页。此作品曾由宇野雪村收藏,现藏于日本大东文化大学书道研究所。题签上写着“米海岳临兰亭叙”。米芾在临写兰亭序时,没有半点妄为妄言,规规矩矩,老实下笔,真诚施墨。

    米芾行书大字《秋风辞》,很有力量感

    宋代

    《秋风辞》是西汉武帝刘彻的作品。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刘彻率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阴县祭祀后土,时值秋风萧飒,鸿雁南归,汉武帝乘坐楼船泛舟汾河,饮宴中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秋风辞》。诗以景物起兴,继写楼船中的歌舞盛宴的热闹场面,最后以感叹乐极生悲,人生易老,岁月流逝作结。全诗比兴并用、情景交融,意境优美,音韵流畅,且适合传唱,是中国文学史上“悲秋”的佳作,历来受到赞誉。米芾在其晚年创作了一...

    米芾行书《箧中帖》

    宋代

    米芾《箧中帖》此帖为信札,卷首有鲜于枢书“南宫天机笔妙”。

    米芾行书《西掖黄原拓》,乃其极品书法之代表

    宋代

    《西掖黄原拓》全卷本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米芾的大字书法作品极为罕见,不仅在米芾本人的作品中少见,在整个宋朝能够流传下来的名家大字书法也是凤毛麟角。在20世纪20年代,原奉系军阀孙殿英炸开了乾隆和慈禧的陵墓,据称从东陵中盗取的宝物足以装满30卡车。在乾隆墓中,孙殿英发现了两件乾隆皇帝珍爱之物:一件是“九龙宝剑”,另一件则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米芾书法《西掖黄原拓》。作为“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笔法的...

    米芾行书《张季明帖(三帖卷)》,散朗妍妙,俊逸姿媚

    宋代

    《张季明帖》大约创作于元祐元年(1086年),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米芾的《三帖卷》包括《叔晦帖》、《李太师帖》和《张季明帖》,均为纸本行书。这三幅作品合装成一卷,是米芾行书中的精品。项元汴认为,米芾此帖的书风与王羲之相近。确实,米芾的书法受“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影响最深,但他的风格又有所不同。王羲之的书法法度严谨,古质朴厚;而王献之的笔致则显得散朗妍妙,俊逸多姿。米芾的个性与天资更接近王...

    米芾行书《主家林馆帖》高清欣赏

    宋代

    米芾的《主家林馆帖》是其代表作之一,与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多宝塔碑》、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苏轼的《赤壁赋》等著名篆书和帖子并列,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代表作。米芾与当时的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北宋在朝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

    《北山堂十宝》之《英光堂帖》:南宋私家所刻米芾书法专帖

    宋代

    作为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碑帖收藏中的瑰宝,“北山十宝”以版本稀有、书法精湛及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遐迩。它们均由利荣森先生慷慨捐赠给该校,而这一名称则是受到了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著名碑帖收藏家李宗瀚所藏“临川十宝”的影响。《北山堂十宝》是从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碑帖馆所藏的两千余件拓片中精选出的十种最为珍贵的宋代拓本。这些拓本包括:西岳华山庙碑、夏承碑、九成宫醴泉铭、集王羲之圣教序、大字麻姑仙坛记、十七帖、...

    米芾行书《章圣天临殿记》,风格随遇而变,独出机巧

    宋代

    米芾行书《章圣天临殿记》,风格随遇而变,独出机巧。在章法布局上,米芾尤为注重整体的气韵流动与局部的精微处理,主张创作前需有成竹在胸的构思,而在书写时又能随机应变,展现出信手拈来的巧妙与灵动。这种对书法的深刻理解和实践,体现在他四十二岁时所书的《章圣天临殿记》及《章圣天临殿铭》二帖中,行云流水般的行书线条间,既展现了其深厚的传统功底,又透露出创新求变的艺术追求。米芾在书法艺术的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独特...

    米芾行书《李太师帖》高清

    宋代

    米芾的《叔晦帖》、《李太师帖》及《张季明帖》合装一卷,被誉为其行书中的精品。这三幅作品均作于元祐二年(1087年),展现了米芾高超的书法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中,《叔晦帖》记录了米芾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李太师帖》则展示了他对晋代书法大家作品的赞赏;而《张季明帖》则是他对唐代草圣张旭《秋深帖》的喜爱之情。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米芾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书法技艺,也反映了他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米芾草书《论草书帖》,如熟驭阵马,举动随人

    宋代

    米芾的《论草书帖》,又名《草圣帖》、《论书帖》或《张颠帖》,是一幅纸本草书作品。该作品尺寸为纵24.7厘米、横37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大约创作于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

    北宋米芾行书《方圆庵记》高清碑刻拓本

    宋代

    《方圆庵记》此碑由米芾书写,原石刻于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该碑书法风格腴润秀逸,是米芾“集古字”时期的佳作,其中多处借鉴了王羲之的《圣教序》,颇具玩味之处。宋代元丰六年(1083年)四月九日,杭州南山的僧官守一法师前往龙井寿圣院的辩才住所——方圆庵进行拜访,并与辩才进行了愉快的讲经说法和谈古论今。二人相谈甚欢,十分投机。为了纪念这次会面,守一撰写了《龙井山方圆庵记》一文。本下载含作品全览图。

    米芾小楷《宝章待访录》,风格出人意料的平和

    宋代

    宋米芾的小楷作品《宝章待访录》册,以纸本形式呈现,尺寸为24x31.3厘米,现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以个性怪异、举止癫狂著称的米芾,其小楷书法竟然如此平和雅致。在这部作品中,米芾的小楷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审美风格。他的字体结构严谨,笔画细腻,每一字都仿佛经过精心雕琢,透露出一种平和而内敛的气息。这种平和并非平庸无奇,而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技艺,让人在欣赏之...
    朝代
    Copyright © 2012-2023 小熊书画网 版权所有 | 楷书 | 行书 | 草书 | 隶书 | 魏碑 | 篆书 | 书法家 | 渝ICP备2021000064号-1|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