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退出
  • 与“千字文”相关书法作品、字帖

    明代董其昌小楷《千字文》,颜体楷书功力很深厚

    明代

    千字文,被誉为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是一篇由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组成的文章。它由南北朝时期的周兴嗣编纂,旨在教授皇子书写和识字。千字文不仅在语言上琅琅上口,而且字字珠玑,句句含义深刻,是研究中国书法的重要素材之一。

    谈及千字文,不得不提的是明代书法家董其昌。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的书法造诣深厚,尤其以行书和草书见长,对后世影响深远。

    董其昌对千字文情有独钟,他多次书写这篇经典文献,每次笔下都展现出不同的风格和情感。董其昌的千字文版本结构严谨,笔力遒劲,兼具文人的雅致与大气磅礴。他的书法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展现,更是气韵生动的艺术创作。这件作品,颜体风格非常的深厚,是董其昌作品中少见的精品。

    在董其昌的笔下,千字文的每一个字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他注重笔法与结构的和谐统一,力求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董其昌的千字文,被视为书法艺术的典范,至今仍有许多书法爱好者模仿学习。

    明代董其昌小楷《千字文》,此时他已经65岁了

    明代

    千字文是一种古代汉字书写形式,由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组成。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千字文起源于南北朝时期,最早的版本是由梁朝的周兴嗣所编写。千字文以其独特的编排方式和丰富的内容,成为了古代文人士大夫必修的一门学问。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是明末著名的文人、书法家、画家。他出生于浙江嘉兴,是明朝万历年间的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董其昌在文学、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被誉为“文宗”、“书圣”。

    董其昌的书法成就尤为突出,他的书法风格独特,融合了行书、草书、楷书等多种书体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的一派风格。他的书法作品线条流畅,结构严谨,既有刚健之气,又有柔美之韵。董其昌的书法作品在当时受到了极高的评价,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书法,董其昌还是一位杰出的画家。他的绘画作品以山水画为主,画风清新、意境高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董其昌的绘画理论对后世画家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提倡“以文入画”,强调画家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创作出高水准的作品。

    董其昌在文学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诗文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文宗”。他的文学创作涉及诗、词、赋、散文等多种文体,作品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唐代怀素草书《大草千字文》,如骤雨旋风

    唐代

    在中国历史中,怀素是一位卓越的书法家,他的草书作品以“狂草”著称,其笔力遒劲而富有弹性,笔锋转折圆润如环,挥洒自如,一气呵成。他与张旭并称,被后人赞誉为“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他们的艺术风格可谓是古典浪漫主义的代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怀素不仅书法造诣深厚,还能作诗,与李白、杜甫、苏涣等著名诗人有过交往。他酷爱饮酒,酒后常常激情挥毫,不分场合地在墙壁、衣物、器皿上书写,因此当时的人称他为“醉僧”。怀素的草书受到了张芝、张旭的影响。唐代吕总在《读书评》中评价怀素的草书如同闪电般迅猛,变化万千。宋代朱长文在《续书断》中将怀素的书法列为妙品,形容他的字如同壮士拔剑,神采奕奕。

    《大草千字文》共有三个版本:绿天庵本、群玉堂本和西安本。《群玉堂帖》共十卷,其中第四卷是怀素的《大草千字文》,现由美国收藏家安思远所藏。西安本是由西安知府余子俊于1470年(明代成化六年)在西安碑林摹刻的。清代的吴荣光、吴云、沈尹默等人对此作品有所题跋。这部拓本在明代曾由俞景瞻收藏,后来经过文徵明、文彭、项子京等人的传承。到了清代,又有张照、吴荣光、吴云、潘仕成、赵烈文等人的印记。

    宋徽宗的狂草《千字文》,与他的“瘦金体”风格完全不一样!

    宋代

    《草书千字文》乃赵佶稀有的草书长卷佳作,成于其四十岁壮年时期。该作品笔法洒脱而流畅,变化无穷,气势如虹,一气呵成,堪称视觉盛宴。

    此卷草书之作,无论是笔法运用、字体结构还是所营造的书写氛围,皆与怀素的书法风格媲美,两者间难以轻易区分高下。赵佶的笔迹在三余丈长的描金云龙笺上舞动,笺纸底部精美的图案由宫廷画师细致勾勒,与赵佶的书法相映生辉,共铸了这一空前绝后的杰出艺术品,它被赞誉为“天下一人绝世墨宝”,实至名归。

    元代赵孟頫行书《千字文》高清,美得一塌糊涂呀!

    元代

    赵孟頫的《行书千字文》,作为元朝时期的珍贵书法作品,以绢本形式创作,尺寸为26.5厘米高(纵)乘以373.4厘米宽(横),即纵二百六十五毫米,横三千七百三十四毫米。这幅杰出的作品被珍藏于故宫博物院。

    《行书千字文》是赵孟頫晚年的杰作,其风格不仅超越了唐宋时期的艺术表现,更直接追溯到晋代“二王”的书法风范。这部作品起初以精细严谨的楷书开始,随着书写的推进,逐渐过渡到流畅自如的行书。整部作品展现了一种隽永秀丽、雅致细腻的艺术境界。

    赵孟頫曾在《千字文》中自述:“我二十年来,书写千字文已数百余次。”这反映出他对这一作品的特别钟爱。而这一卷《行书千字文》无疑是其中的极品。后世对此卷《千字文》的评价极高。在卷末的跋文中,明代书法家詹景凤评价道:“此卷笔法古朴高远、圆润而峻秀,堪称得意之作。”另一位明代书法家莫云卿也评价说:“古人曾言方圆一万里,上下数百年,绝无承旨这样的书法,观此本便信以为真。”

    赵孟頫《真草千字文》高清版,妍美简静,美不胜收呀!

    元代

    赵孟頫的书法作品数量众多,涵盖了各种书体,其中以楷书和行书最为出色。他的《真草千字文》并未注明创作年份。在这部作品中,他的楷书工整严谨,旨在展示规范的法度;而他的草书则笔触柔和圆润,点画精细入微,字形优美简洁。此外,他创作的《六体千字文》同样堪称杰作。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原籍浙江吴兴(今湖州)。作为宗室后裔,他在元朝时期也曾担任高职。

    赵孟頫在“复古”运动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北宋时期的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以行书闻名,这种风格一直延续到南宋,成为当时的潮流,而对楷书的重视相对减弱。赵孟頫在宋朝灭亡时已经二十多岁,他的大部分生活都是在元代度过的。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他目睹了自晋唐以来书法传统的逐渐衰退,因此主张追溯晋代的书法,效仿二王(王羲之和王献之)。然而,“复古”不仅仅是一种理念,也不可能完全恢复到古代的状态。赵孟頫效仿晋代书法,实际上是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的风格,是在“复古”的旗号下进行“创新”,这不仅使他成为了元代最著名的书法家,也使得“赵体”书法影响了后世数百年之久。


    祝允明小楷《千字文》,27岁所写,清劲端庄,不染俗尘,太美了!

    明代

    《千字文》一书,成于明成化二十二年,乃祝枝山二十七岁时之作。此书虽属早期作品,其字体姿态与笔法意趣尚未至于奇宕潇洒之境,然沉着痛快则过之而无不至。书中取法自钟繇的《宣示表》,并融入二王(即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之笔意,不拘泥于点画形质,体势神韵,已初露自家风格。在祝氏传世作品中,此类小楷作品实属罕见。

    祝允明(1461—1527),明代著名书法家,字希哲,因生而多指,号枝山,又称枝指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擅长诗文,尤其在书法上造诣深厚,名扬四海,与徐祯卿、唐寅、文徵明齐名,被誉为“吴中四才子”,是明代中期书画家的杰出代表。祝允明早年受到祖父祝颢(1405—1483)、外祖父徐有贞(1407—1472)及岳父李应祯(1431—1493)的影响,书法从晋唐经典入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草书与小楷尤为人所称道。祝允明的书法成就之所以能超越时代,至今仍具有深远的艺术影响力,不仅源于他的天赋与勤学苦练,更在于他的艺术成就深深植根于传统的沃土之中,游刃有余地游走于晋唐之间,守正出新。

    米芾《集字行书千字文》,学米字,不妨学习此帖,全是精华!

    宋代

    《千字文》作为一部经典的文献,历来受到书法家们的青睐,成为他们创作的重要题材。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少书法大家以此作为蓝本,留下了多个著名版本,如智永、文征明、赵孟頫的六体版等,这些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同时,颜真卿、王羲之等人的集字版本也深受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成为学习书法的重要参考。

    在众多版本中,米芾的集字版本尤为引人瞩目。米芾的书法风格极具特色,他的字体被誉为“集古”,意指他在书法创作中融入了古人的笔法和风骨。此外,他的“刷字”技巧也是其风格的显著标志,这种笔法使得字体更为生动有力,充满了动感。

    米芾的这种独特风格吸引了大量的追随者和仰慕者,他的每一次挥毫都被视为书法艺术的一次精彩演绎。无论是笔画的起伏、结构的布局,还是整体的气势,米芾都能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

    在这些众多版本中,米芾的集字版本无疑是其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独特的风格和高超的技巧,使其在书法艺术的殿堂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朝代
    Copyright © 2012-2023 小熊书画网 版权所有 | 楷书 | 行书 | 草书 | 隶书 | 魏碑 | 篆书 | 书法家 | 渝ICP备2021000064号-1|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