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
  • 注册
  • 退出
  • 苏轼(苏东坡)

    苏轼(苏东坡)

      

    苏东坡,即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铁冠道人和东坡居士,被世人尊称为苏东坡、苏仙或坡仙。出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并且在历史上以治水而闻名。他与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共同被誉为“三苏”。

    苏轼(苏东坡)(图1)

    在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参加殿试并获得乙科成绩,赐予进士及第资格(有说法是赐进士出身)。六年后,即嘉祐六年(1061年),他通过制科考试,被任命为大理评事,随后又任签书凤翔府判官。在宋神宗统治期间,他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担任官职。元丰三年(1080年),由于涉及“乌台诗案”,他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登基后,他官复原职,担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要职,并被派往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治理。然而,新党掌权后,他再次被贬至惠州、儋州。在宋徽宗时期,他获得赦免,北归途中病逝于常州。到了南宋,他被追赠为太师,谥号“文忠”。

    作为北宋中期文坛的领军人物,苏轼在诗歌、词赋、散文、书法、绘画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清新豪放,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在词的创作上,他开创了豪放派的风格,与辛弃疾并列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他的散文作品丰富多样,文笔豪迈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一同被誉为“唐宋八大家”。在书法方面,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在绘画上,他擅长文人画,尤其擅长墨竹、怪石、枯木等题材。他的主要作品包括《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寒食帖》、《潇湘竹石图》和《枯木怪石图》等。

    苏轼(苏东坡)的作品

    苏轼小楷《金刚经》,难得一见!

    宋代

    书法风格圆润而富有韵味,充满天资与活力,其作品意蕴深远,令人回味无穷,这是苏东坡亲手书写的《金刚经》带给人的享受!苏轼与佛禅有着深厚的联系,他不仅精通佛经,深入理解佛理,还将佛学思想深入地融入到他的文学创作中。苏东坡的这份《金刚经》不仅仅是一部书法作品,通过这部作品,我们可以窥见苏东坡对佛教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以及他将这种理解如何巧妙地融入自己的文学和书法创作中。

    苏轼行书《春中帖》,浑厚而凝重

    宋代

    苏轼的《春中帖》是一封写给范纯粹的信函,纸本行书形式呈现。其规格为纵28.2厘米,横43.1厘米。此帖历经柯氏清玩、奎章阁鉴书博士等多位收藏家之手,增添了不少历史痕迹。观其笔法,自然流畅且藏巧于拙,仪态淳古,展现出作者深厚的书法功底与独到的审美追求。尽管岁月留下缺字与残损的痕迹,但这并不影响其作为苏轼中年时期上乘之作的地位。

    苏轼行书《北游帖》,行气流畅,一气呵成

    宋代

    苏轼行书《北游帖》,行气流畅,一气呵成 !苏轼的《北游帖》,又称《致坐主久上人尺牍》,是一则纸本行书信札,共有9行,总计61字。这封书信是杭州西湖寺僧可久给东坡的信,苏轼回信答复。

    苏轼行书《致季常尺牍》(又名"一夜帖")

    宋代

    苏轼的《致季常尺牍》,又称《一夜帖》,是他在黄州(今湖北黄冈)谪居期间写给朋友陈季常的信札。陈季常是苏轼老长官陈希亮的儿子,热衷于佛法,晚年在黄州和光州之间隐居。由于两人都曾在黄州居住,苏轼与陈季常便成了好友。在这封信中,苏轼请陈季常向王君转达关于黄居寀画龙的事情:画作已暂借给曹光州,一旦曹光州归还,他便会立即将画送给王君。

    苏轼行书信札《职事帖》

    宋代

    苏轼的《职事帖》,亦谓之《致主簿曹君尺牍》,展示了这位文学巨匠的书法魅力。此帖创作于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尺幅纵27.8厘米,横38.8厘米。在这幅作品中,苏轼的笔触自由奔放,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的人生哲学和独立品格。苏轼在书法艺术上,注重表现内在情感和个性,他的字迹看似无拘无束,却蕴含深厚的个人修养和文化底蕴。他强调以“我书意造本无法”的创作态度,表达了对传统法则的超脱和...

    苏轼行书《洞庭春色赋》,时年五十九岁

    宋代

    《洞庭春色赋》是苏轼晚年的杰作,创作于他贬谪岭南途中。在前往岭南的旅程中遭遇大雨,苏轼滞留在襄邑(今河南睢县),于是写下了两篇赋文来表达自己的情怀,其中一篇便是《洞庭春色赋》。他在作品的自题中写道:“绍圣元年(1094年)闰四月廿一日将适岭表,遇大雨,留襄邑,书此。”当时苏轼已经五十九岁。《洞庭春色赋》不仅展现了苏轼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也深刻反映了他对个人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感慨。在这篇赋中,苏轼...

    苏轼行书《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全卷》

    宋代

    写此两赋时,苏轼已届五十九岁高龄,面对人生风雨,他仍以笔墨寄托情感,体现了文人的豁达与坚韧。据史书记载,1093年癸酉八月,苏轼之妻王闰之在汴梁辞世,紧接着,在九月三日,深赏其才的高太后亦离世。随后,宋哲宗开始亲政,对元祐时期的大臣进行大力打压,包括司马光被追贬,苏轼及其弟苏辙等旧党人物均遭贬谪。苏轼被外放至定州担任太守。时至1094年四月十二日,随着改元绍圣,苏轼的命运再次转折,他从定州太守之位...

    苏轼行书《归安丘园帖》,给自己带来祸端

    宋代

    《归安丘园帖》是苏轼在元祐元年(1086年)书写的一封行书信札,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件作品记录了苏轼与好友章惇间一段重要的友情。当时,政治局势变动,神宗驾崩,哲宗即位,皇太后临朝听政,苏轼得以召回并迅速提升官职。相反,属于王安石派的章惇则被贬汝州。在这样的背景下,苏轼写信安慰章惇,表达对朋友的关怀。然而,信中的幽默口吻无意中刺激了章惇,这体现了苏轼的直率和幽默性格。后来章惇得势,对苏轼进行了激...

    苏轼行书《渡海帖》:苍劲有力,沉着痛快

    宋代

    苏轼的《渡海帖》是他在元符三年(1100年)被贬至廉州途中,写给其挚友赵梦得的一封书信。这幅作品以纸本形式存在,尺寸为纵28.6厘米、横40.2厘米,目前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帖是苏轼风格的典范,展现了他晚年书法的艺术成就,笔力苍劲有力,书写沉着痛快。《渡海帖》不仅作为苏轼个人书法艺术的代表,也反映了宋代文人书信往来的一种文化风尚。这样的书信,虽然记录的是日常小事,但却在点滴中展现了作者的生活态...

    苏轼行楷《前赤壁赋》,气韵古雅高逸

    宋代

    《赤壁赋》全文逾七百字,展现了苏轼行笔的藏露并用,圆笔的巧妙运用,以及横画的坚实有力。他的竖画出笔如悬针般精准,波磔舒展,提按分明。以“化”、“美”等字为例,笔画古拙圆润,墨色凝实,单钩执笔法配以“偃笔”,显示出宽博舒展之象。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一生创作了无数传世之作,其中《赤壁赋》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当这部文学作品与苏轼的书法艺术相结合时,其价值更是不可估量。苏轼,字子瞻,号东...

    苏轼行书《桤木卷帖》:精神凝聚,结构圆熟

    宋代

    苏轼的《桤木卷帖》是一部以行书墨迹形式呈现的书法佳作,也被称为《杜甫堂成诗卷》、《杜甫桤木诗卷帖》和《书杜工部桤木诗卷帖》。这部作品创作于澄心堂纸上,共有十九行,总计一百五十九字。它原本是台北兰千山馆的藏品,现在被寄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个卷帖上有元人吴睿、危素等元明时期的名家题跋,清朝内府还将其刻入《三希堂法帖》的第十二册。在这短短的篇幅中,苏轼用笔墨描绘出形象,用才学品性灌注出神情生气;吟物有...

    苏轼楷书《表忠观碑》,笔画劲健遒美

    宋代

    苏轼楷书《表忠观碑》,笔画劲健遒美,值得一赏!《表忠观碑》乃苏轼壮年才情之巅峰,作于不惑前三年,即公元1078年,碑石巍然挺立,见证了历史的风霜。其拓本尺寸恰好,高四十厘米,宽六十厘米,于东坡书作中堪称稀世珍宝,位列其“四大名碑”之首,与《丰乐亭记》、《醉翁亭记》、《奎宸阁碑》并耀文坛,独领风骚。此碑书法,深受颜真卿《东方朔画赞碑》之影响,笔力遒劲,气韵生动,既承唐碑之雄浑,又展东坡个人风格之飘逸...
    朝代
    Copyright © 2012-2023 小熊书画网 版权所有 | 楷书 | 行书 | 草书 | 隶书 | 魏碑 | 篆书 | 书法家 | 渝ICP备2021000064号-1|联系我们